1844年1月1日,寧波正式對外開埠后,即成為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在華活動的主要據點。長老會總會在紐約開會時,還特地作出“如果他處派遣兩人,則寧波必須派遣五人”的決定。據稱原因是:寧波港口堪稱發達,人民性情敦厚,較易化導。當年6月21日,長老會第一名傳教士麥嘉締到達寧波。之后,先后共有16名長老會傳教士進駐寧波,其中包括在1850年派駐寧波的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字冠西,1827~1916)。此后,丁韙良在中國工作長達66年,其中前14年駐足寧波,在寧波傳教、辦學。 丁韙良是美國印第安納州人,1850年以優異成績在神學院畢業。1851年,丁韙良偕北長老會寧波支會在三面環水的江北岸建成槐樹禮拜堂傳教,又在教堂旁槐花樹下的崇信義塾(又名圣經書院,后遷杭州,之江大學前身)任教(教會創辦學校之初,傳教士一身兩任,既傳教又教書),授圣經、美語、天文、地理、唱歌等課。崇信義塾是外國教會在浙江創辦最早的一所寄宿制新式男子學堂,當時有教徒子弟等學生30余人,不收學費,還供給學生衣服、住宿、醫藥等費用。為消除傳教、辦學中的語言障礙,丁韙良苦學寧波方言、中國官話和漢語,他登岸寧波僅3個月,便能聽懂寧波話,半年后又會講寧波話,能用中英文和寧波話上課。1853年,丁韙良與長老會教士蘭顯理編纂成以寧波話為基礎翻譯的《領經問答》、《教會政治》、《禮拜模范》等基督教教義書籍,后被甬上基督教堂和教會學校廣為采用。 丁韙良還先后在寧波南門內、外各創辦了一所走讀男塾教會學校,課程除圣經和教義問答外,還開設西方自然科學課程和應用科學課程。他還參與舉辦在寧波出版的浙江省第一份新聞報刊《中外新報》(華文版),在刊物上傳播西方現代的科學技術和政治社會思想,溝通寧波與世界的聯系。 1858年6月,丁韙良任美駐華公使列維廉翻譯,參與起草中美《天津條約》。 1859年,丁韙良擔任寧波基督教長老會總會使。 1863年,丁韙良惜別寧波,到北京為長老會開辟傳教基地。1865年,他在京創辦崇實館,招收兒童,課以基督教義及經學常識,后又任京師同文館(中國近代第一所培養翻譯的學館,后并入京師大學堂)英文教習(教師),1869年受聘為首任總教習(相當于今之校長或教務長)。1898年,清政府賜予他二品官銜,任清政府國際法顧問,并任清政府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京師大學堂(1912年改名北京大學)西學總教習,直至1912年。 1916年,丁韙良病逝北京,享年90歲。 主要著作除翻譯惠頓的《萬國公法》外,有《花甲憶記》、《北京被圍目擊記》、《中國之覺醒》、《天道溯源》等有關基督教、國際法和自然科學方面的著述30余部。 義和團運動時,丁韙良主張各國列強劃定在華的勢力范圍,奴役中國。 可惜,《寧波市志》人物傳中沒有記錄類似丁韙良、麥嘉締這樣的近代西方在甬代表人物。
(原載《寧波史志工作簡訊》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