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鄭君倫
全國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在一次會議上指示南下大軍一定要保護好天一閣。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后,我第22軍66師駐扎在武林門,我任師部特務連指導員。不久,解放大軍挺進浙東,25日凌晨寧波解放。26日上午9時,我奉命帶領隸屬于第一九六團三營三排三班的13名戰士趕到天一閣執行守護任務。到那兒時,見天一閣門內靠墻小亭子石凳上,坐著個40歲光景的人,邊喝老酒邊啃著雞腿。
他見我們進來,連忙站起身說:“歡迎!歡迎!我曉得解放軍肯定會到這里來?!蔽蚁蛩f明了我們來的目的是保護好天一閣,由我具體負責。他說他是范家后代,負責看管天一閣,名叫范鹿其(現在知道是范欽第十三代孫)。隨后他陪我到院子內巡看,并上樓看了一下。樓上的大櫥里都是藏書,我生平第一次看到有這么多書,還有一幅穿紅袍的范氏祖宗像。
我說:“我們一個班住在這里幫你看護,怎樣安排好?”他說:“院子內不能住人,不能吸煙,不能燒火煮飯,不能翻動書籍?!焙髞砩潭?,全班戰士住在院子外西邊兩間小屋內。我們從西門外買來稻草,打地鋪睡,實行24小時監護,一個戰士站崗,一個戰士為流動哨,在院子周圍巡邏。
我向戰士們宣布了三項任務:一要防盜防火,院內建筑和書籍不能有絲毫損壞;二要搞好軍民關系,遵守范家祖規,禁止外人入閣,有來參觀的要婉言謝絕;三要搞好清潔衛生。以后,我時常到天一閣巡查,慢慢地和范鹿其相處熟了。有一次,他指著范欽像說:“你們看我的鼻子,像不像老祖宗?”
直到社會秩序逐漸穩定,部隊有新的任務時,我們才撤離天一閣,離開了寧波。在18天的駐防保護期間,我們說到做到,不但秋毫無犯,而且保證了天一閣的絕對安全。
60年過去了,現在的天一閣主體建筑還是原樣未變,但更加漂亮了;天一閣占地范圍也大大擴大,名氣更響,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市里的主要旅游景點?;貞浧鸾夥懦跗诘倪@一段經歷,看到寧波的巨大變化和天一閣名揚四海,我感到無比欣慰。
記者手記
鄭君倫說話風趣,十分健談。這位來自山東棗莊的北方漢子,14歲加入鐵道游擊隊打日寇,解放戰爭中隨大軍南下打到寧波,經歷大小戰斗數百次,寧波解放后,他與不少部隊同志一起,從此留在了寧波。那年,他22歲。60年過去了,他娶了寧波媳婦,也學了不少硬梆梆的寧波話,如今安居在孝聞街。80多歲高齡的他,至今依然保持著部隊作風——每天早上跑步1個多小時,風雨無阻。
鄭君倫的故事很多,但讓他念念不忘的還是寧波解放初期,守護天一閣的那段經歷。當時,他和戰士們是受上級命令前往保護的,“回想起來,真的感慨,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老早就想到,要部隊保護遙遠的南方一個沿海城市的藏書閣?!彼f,寧波是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的積淀是歲月累積下來的,我們當然不能忘記解放初的那段歷史。(記者 張偉方 整理)
(原載2009年5月26日《寧波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