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比較張人亞與徐毅平的革命實踐
張人亞是浙江寧波北侖人,1898年5月出生,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12月在江西瑞金殉職,犧牲時任中央出版局局長;徐毅平是廣東東莞石龍人,1920年9月出生,1937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8月在廣東曲江被敵人殺害,犧牲時任中共曲江特派員。兩位革命者在家庭出身、領導革命斗爭和保存革命文獻等方面,均有許多相似之處和值得研究的地方。本文試對張人亞與徐毅平兩位英烈的革命實踐進行比較,繼承和弘揚他們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革命精神。
一、立志救國救民,向往光明投身革命隊伍
㈠兩位革命者均出生于風氣開通的南部沿海地區
寧波位于東南沿海,是一塊紅色熱土。寧波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譜寫了光輝的革命篇章。1898年5月,張人亞出生于寧波北侖的一個農民家庭。張人亞的父親張爵謙,思想開明進步,他想方設法讓子女盡可能讀書識字。幼年的張人亞,在其堂兄張范和開的霞浦學堂讀書。張范和見張人亞品學兼優,就動員張爵謙送張人亞去鎮??h立中學就讀。1913年張人亞初中畢業后,為分擔家庭生活壓力,離開家鄉到上海的老鳳祥銀樓做學徒。
東莞位于華南沿海,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了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1920年9月,徐毅平出生于東莞石龍的一個棉商家庭。徐毅平年幼時,因洋紗洋布大量進口,棉紗行業受到嚴重沖擊,家庭經濟狀況日趨困難。徐毅平的父親徐民綱,曾作為商界代表參與迎接孫中山的活動,深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徐民綱重視子女的教育,徐毅平自小在東莞勵志小學讀書,后隨父轉學到廣州五十一小就讀。小學畢業后,徐毅平考入了廣州廣雅中學。
㈡兩位革命者都在較早成立黨組織的大城市入黨
上海是全國最早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地區。1920年8月,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在上海法租界老漁陽里2號《新青年》編輯部正式成立,陳獨秀任書記。1921年,張人亞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當時上海最早的也是僅有的幾個工人黨員之一。1922年5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團中央書記施存統兼任上海團地委書記;張人亞先是擔任上海團地委執行委員,不久接任上海團地委書記。
廣州是全國最早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地區之一。上海黨組織建立后,陳獨秀于1920年12月從上海抵達廣州。1921年春,廣州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陳獨秀任書記(不久由譚平山繼任)。1929年,年僅9歲的徐毅平隨父轉學到廣州,開始在這座富有革命傳統的城市里學習、成長。1937年秋,正在廣州讀高中的徐毅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㈢兩位革命者均在入黨不久即開始領導革命斗爭
1923年10月,入黨剛滿兩年的張人亞(時任上海金銀業工人俱樂部主任)領導了上海金銀業工人大罷工。這次罷工前后持續了28天,有2000多名上海銀樓工人參加,聲勢極為浩大,資本家被迫改善了工人群眾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通過罷工斗爭,使上海工人階級看到了團結斗爭的力量,也給中外反動勢力以強烈的震撼。
1938年7月,入黨將近一年的徐毅平從廣雅中學高中畢業。他本已考上廣州大學,但他放棄升學機會,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中。1938年10月廣東省會廣州淪陷前夕,徐毅平與“廣東省動員委員會戰時工作隊”取得聯系,組織30多名愛國青年參加該會的“戰工隊”并擔任隊長。他的妹妹徐適,當時只有十三、四歲,也參加了“戰工隊”。徐毅平率領他們從廣州步行出發,向佛山前進,沿途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到達佛山時,適逢佛山也在大疏散,兵荒馬亂,一片蕭條。徐毅平隨即率隊離開佛山,幾經周折輾轉走到開平縣的赤坎鎮,住在郊外農村,繼續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39年初,徐毅平接到黨組織指示,率領隊員從開平縣出發,途經肇慶、四會、清遠、英德等地,到達廣東省北部的曲江縣(今屬廣東省韶關市)。
二、服從組織安排,忘我工作直至壯烈犧牲
㈠兩位革命者均遵照黨組織安排奔赴各地開展革命活動
張人亞因領導工人罷工于1923年11月被資本家開除。從此,他“投身革命即為家”,按照黨組織安排不辭勞苦地輾轉各地開展革命活動。1924年3月,張人亞奉命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1925年奉調回國,同年8月任中共上海浦東支部聯合干事會書記;10月,任中共上海浦東部委書記; 1927年初,調任中共江浙區委宣傳部分配局負責人。
1928年4月,張人亞調任中國共產黨中央秘書處內部交通科科長。到任后,他對中央機關的聯系接頭辦法作了改變,重新整頓內交員隊伍,對政治不可靠的人員予以清退,已暴露或即將暴露的聯絡點一律停止使用。由于加強防范,國民黨特務多次搜查中央機關和聯絡點,都被張人亞機智應對,化險為夷。他還多次順利完成了護送和迎接中央領導人的任務,受到中央的表揚。
1929年7月,張人亞調離中共中央秘書處,到外地秘密為中央籌集經費。他通過向進步人士和工人群眾募捐,僅用半個多月時間,就籌集了大洋兩千多元,全部上交作為黨的活動經費。
1930年,張人亞在蕪湖開辦了一所金鋪子,對外加工金銀、收購和出售金銀飾品。這間金鋪子實際上是中共中央的金庫,接收蘇區送來的金條和財物,轉換成現洋和鈔票,再轉交到上海給黨中央。張人亞和同事們守著金鋪子,經手大批的金銀錢款,卻過著艱苦儉樸的生活,從不輕易動用公款。
1930年底至1931年初,張人亞奉命回到上海,擔任中國革命互濟會全國總會主任。1931年6月,張人亞調任中共蕪湖中心縣委書記。到任后,張人亞宣布立即停止一切冒險攻打城市和大據點的軍事行動,同時釋放了被錯誤關押的近百名干部和工作人員,重新任命了一批縣區領導干部,不久就開創了蕪湖地區黨的工作新局面。
1939年初徐毅平率“戰工隊”抵達曲江(今屬韶關)時,廣東省會廣州已于1938年10月下旬淪陷。中共廣東省委、八路軍廣州辦事處和廣東省政府、四戰區司令部等也在此前后移至曲江,曲江成為廣東的戰時省會和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
1939年3月,徐毅平參加了中共廣東省委在曲江縣城韶關西河壩舉辦的第一期黨員干部訓練班。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文彬、組織部長李大林等親自授課,對學員進行馬列主義理論教育和形勢教育,提高他們對持久抗戰的認識。徐毅平經過學習,思想覺悟和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他向黨組織提出,希望能夠到黨最需要、最艱苦的地方去鍛煉自己。
1939年7、8月間,中共廣東省委根據徐毅平的志愿,派他去黨的工作基礎比較薄弱的連陽地區(今屬廣東清遠),擔任連陽特別支部組織委員兼連縣中心支部書記。同年9月,連連陽乳四屬工委成立,徐毅平任工委書記。連陽地區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遠比大城市艱苦,但徐毅平吃苦耐勞,忘我工作。加上他性情開朗,平易近人,善于團結同志,很快就打開了連陽地區的工作局面。徐毅平的胞妹徐適,也由中共曲江縣委派往連陽地區,協助他開展工作。徐毅平兄妹在陽山縣久別重逢,一起乘坐木船前往連縣。途中木船被撞壞,徐毅平沉著冷靜指揮搶救,使全部人員安全脫險。
徐毅平的父親徐民綱獲悉自己的兒女在連縣開展革命活動,但經費較為困難,立即匯去60塊光洋。徐毅平用這筆錢在連縣舉辦了兩期黨員訓練班,為連陽地區培訓了一批骨干;接著,又在連縣、陽山縣秘密建立起黨支部,發展了一批共產黨員。連陽地區黨的工作在徐毅平的領導下,開展得有聲有色。中共廣東省委和北江特委多次稱贊他是一個黨性強、年青有為的干部。
1940年夏,徐毅平調任中共英西特派員;1940年秋,調回廣東戰時省會曲江,擔任省委聯絡員。中共廣東省委要求徐毅平利用其父親在余漢謀部任中校咨議的有利條件,多方收集情報。徐毅平回到曲江縣城,住在上后街七號莫雄公館內,以曲江縣稅務局雇員的身份作掩護,在住處建立了省委的秘密聯絡點。廣東省委領導張文彬、李大林和北江特委領導黃松堅、李守純等,經常在此秘密接頭,研究布置工作。
由上可見,張人亞、徐毅平兩位革命者均服從黨組織的安排,克服艱難險阻,往返各地開展革命活動,出色地完成了組織交辦的各項任務,堪稱革命典范。
㈡兩位革命者均在艱險的環境中犧牲在工作崗位上
張人亞是積勞成疾犧牲在由瑞金前往長汀檢查工作途中的。
江西瑞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1931年11月,張人亞遵照黨組織的安排赴瑞金工作;1932年初,任中央工農檢察人民委員部委員。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張人亞協助中央工農檢察委員部部長何叔衡,制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檢察行政管理制度,檢查中央政府各項方針政策的執行情況,參與中央蘇區擁軍優屬、禁殺耕牛、調解糾紛、社會救濟等工作。他經常率領工農檢察部干部深入蘇區各地,查處各種違法亂紀、失職瀆職等行為,調查核實控告材料。他廢寢忘食的工作精神,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贏得了干部群眾的敬重。
1932年6月,張人亞接任中央出版局局長,兼代中央印刷局局長,同時保留中央工農檢察人民委員部委員職務。在此期間,張人亞為傳播革命火種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當時,張人亞領導的中央出版局負責整個中央蘇區的出版業務,工作極其繁忙。他日夜操勞,克服重重困難,領導中央印刷局印刷了大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報刊和書籍,多次受到黨中央的表揚。張人亞還采取有效措施,加強中央蘇區各類出版物的發行工作。在半年多的時間里,張人亞領導中央蘇區的出版、印刷與發行三項工作,建立健全出版、印刷和發行機構,印行了一大批蘇區急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書籍,推動了中央蘇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在黨的早期出版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2年12月下旬,張人亞帶病從江西瑞金出發,到福建長汀檢查指導工作。由于長期超負荷工作,張人亞早已積勞成疾,加上瑞金到長汀路途遙遠,途中張人亞舊疾復發,因缺醫少藥無法及時救治而光榮殉職,犧牲時年僅34歲。1933年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發表悼念文章《追悼張人亞同志》,稱贊他“對于革命工作是堅決努力,刻苦耐勞”,“因為努力工作為革命而堅決斗爭使他的身體日弱”,是“一個最勇敢堅決的革命戰士”。
徐毅平是在外出匯報工作期間犧牲在由英德返回曲江途中的。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當局開始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不斷掀起反共逆流。在廣東戰時省會曲江,逆流更加嚴重。 1942年5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中共南委(1940年11月成立,為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派出機關)、粵北省委(1940年12月成立,省委機關設在曲江)事件”,南委組織部長郭潛在曲江被捕叛變,中共粵北省委機關在曲江遭到破壞,省委書記李大林被捕入獄。
南委、粵北省委事件發生,南方各地的黨組織危急。中共粵北省委秘書長嚴重急電南方局和周恩來,請示應變辦法。南方局和周恩來立即電告中共中央,同時連續電示南委和廣東黨組織采取緊急措施。在此危難時刻,徐毅平忘卻個人安危,臨危不懼地履行省委聯絡員職責,與省委秘書長嚴重保持密切聯系,想方設法做好善后工作,使被捕的人數減少到最低限度。他還及時傳達了粵北省委書記李大林在獄中送出的秘密消息,使各級黨組織避免受到進一步的破壞。
在完成粵北省委事件極度緊張的應急聯絡工作后,徐毅平積勞成疾,重病住院。出院后,隱蔽在家里調養(此時粵北黨組織遵照南方局和周恩來的指示,停止組織活動,黨員分散隱蔽)。1943年秋,徐毅平大病初愈,但身體還很虛弱。他一心想著黨的事業,便利用他父親的社會關系,到曲江大塘小學擔任校長。當時,黨的組織活動雖然停止了,但徐毅平與李守純(中共后北特派員)、羅耘夫(中共馬烏特支書記)等仍保持密切聯系,等待上級恢復黨組織活動的指示。
1944年冬,上級通知粵北地區的黨組織恢復活動,徐毅平被任命為中共曲江特派員,負責恢復曲江黨組織的工作。1945年1月下旬,廣東戰時省會曲江淪陷。共產黨員梁展如、羅玉麟、楊維常等組織起一支200多人抗日游擊隊,活躍在曲江南部的馬壩、烏石一帶。1945年3月,徐毅平抵達這支抗日游擊隊駐地,聽取楊維常等人的匯報,召開黨員會議,傳達北江特委的指示,宣布曲江恢復黨組織活動。接著,徐毅平決定舉辦抗日游擊隊青年骨干政治訓練班,以切實加強黨對這支抗日武裝的領導。他任命楊維常為班主任,吸收何遠赤、何耀爵等10余人參訓,同時親自為學員上形勢教育課,啟發學員認清形勢,提高斗爭勇氣,堅決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在培訓中,經徐毅平等考察批準,青訓班學員何遠赤、何耀爵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5年8月,徐毅平接到通知,離開曲江烏石鵝鼻洞前往英德,向上級黨組織匯報工作。匯報完畢返回曲江途中,在英德、乳源、曲江三縣交界的大山里碰上敵人,不幸被捕。被捕后,徐毅平英勇不屈,壯烈犧牲,為黨和人民獻出了年僅25歲的生命。
三、重視保護文件,留存文獻傳承紅色基因
㈠張人亞守護黨章功績永留青史
張人亞自幼喜歡看書學習,入黨以后保存黨的文件和書刊等物品的意識較強。1927年冬,張人亞秘密回到寧波鎮海霞浦老家,請求父親將他帶回來的一批文件和書刊妥善收藏好。交待完畢,張人亞當天就悄悄離家。在白色恐怖籠罩下,為確保這批文件和書刊安全隱秘地保藏,張爵謙將文件和書刊用油紙包好,秘密放入張人亞的衣冠冢里。
二十多年后,寧波解放,但張人亞一直沒有再回過家,也沒有任何消息。張爵謙估計張人亞可能犧牲了,便將這批文件和書刊取出,交給三兒子張靜茂,囑其帶回上海交給黨組織。
1952年7月,上??偣骷虾9と硕窢幨妨?,張靜茂將這批文件書刊送去,史料委員會挑選了其中與上海工人斗爭史有關的百余件文物留下。1959年,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籌備處(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前身)開始征集革命歷史文物,張靜茂把從上??偣Щ貋淼奈奈锶烤栀?/span>。這批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獻,除了中共“二大”文獻珍藏在中央檔案館外,其余分別珍藏在國家博物館和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其中,被評為“具有特別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國家一級文物的,就有二十一件。
㈡徐毅平保存文稿凝聚革命精神
徐毅平自小聰明好學,見書就讀,入黨以后也注重保存革命文件和文稿。1943年秋至1944年冬,徐毅平在停止組織活動等待上級指示期間,堅持學習,博覽群書,關心時政,寫下了數十萬字的讀書筆記、論文和革命詩詞,留下了一批凝聚著革命精神的文化財富。
1945年1月,日寇為占領粵漢鐵路全線,從南、北兩個方向向廣東戰時省會曲江發起進攻。1月27日,曲江淪陷。徐毅平將母親和3個年幼的弟妹安頓到曲江縣楓灣鄉陳下村,隨后奔赴抗日武裝斗爭前線。1945年端陽節(6月14日),徐毅平最后一次回到陳下村,第二天清晨臨行前, 將一包用白色土布包著的文稿交給母親保管。一個多月后,徐毅平英勇犧牲。
抗戰勝利后,徐毅平母親將那包文稿珍藏在她床下的一個暗柜里,在解放前從不允許子女打開來看。徐毅平的胞弟徐矛回憶:“1949年初,我家遷往廣州。10月,廣州解放,我才獲許打開來看,里面全是大哥的手稿……1989年2月父親臨終前,囑咐把大哥的遺物要回來……又過去20年,我們五個兄弟姐妹,都相繼離、退休了。但越是年老了,就越是對大哥產生更深的懷念。因為,大哥是我們六個兄弟姐妹參加革命的引路人,大哥的英雄事跡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子里。幾十年來我們一直把大哥作為我們的楷模,努力繼承和發揚大哥的革命精神……幾經周折,終于把大哥的遺物找了回來。2011年末,當我們打開剛找回來的,還是原來熟悉的,但已霉舊發黃的那塊土布時,我們驚呆了,簡直像是一塊久埋地下剛剛出土的‘金子’,令人震撼……”
2015年6月,廣東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韶關市曲江區史志辦公室在徐毅平烈士親屬的幫助下,整理了徐毅平烈士的部分遺稿,編印了《熱血青春》(徐毅平烈士遺稿選編)一書。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天驥在展讀《熱血青春》初稿后,心靈為之震撼,揮筆寫道:
“徐毅平烈士是文藝青年,更是熱血青年。日寇侵華時,他毅然投身于抗日斗爭和革命活動的洪流中,發動群眾,從事秘密工作。他艱苦卓絕,出色地完成組織交下的任務。事隔多年,我們雖然無法得悉他在斗爭生活中的許多細節,但是,透過《選編》,我們完全可以看到,他為了喚起民眾,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如饑似渴地努力鉆研馬列主義著作,寫下大量讀書筆記和發言稿??粗切┟苊苈槁榈南夘^細字,我們可以想見他日日夜夜,埋頭工作。透過他創作和抄錄的歌曲,我們可以想見他多才多藝,深入群眾,鼓舞群眾,活躍在群眾當中的身影。”
“這份遺稿,是當年千百萬熱血青年,在國難當頭的時刻,思想感情的真實紀錄,是戰斗在無形戰線上革命者的精神縮影,是我國、我省的珍貴的革命文物。”
2016年6月,徐毅平胞弟徐矛等親屬將珍藏了70多年的徐毅平烈士遺作手稿捐贈給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為推動廣東黨史研究提供重要史料和素材。
㈢珍貴文獻承載革命理想激發奮進力量
在張人亞的革命生涯中,最富有革命傳奇色彩的是他和父親張爵謙守護了第一部黨章等眾多珍貴革命文獻;由于徐毅平母親等親屬的用心保存,徐毅平烈士凝聚著愛國主義精神的文稿得以保存至今,同樣也頗具革命傳奇色彩。張人亞比徐毅平年長22歲,是徐毅平的革命前輩;兩人雖從未謀面,但徐毅平繼承了張人亞忘我工作和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他們對黨極度忠誠的信念和重視保存革命文件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他們赤膽忠心的英雄壯舉,將匯聚成強大的精神力量,激勵我們不斷奮勇前行。
張人亞與徐毅平保存下來的珍貴革命文獻,集中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崇尚英雄的良好社會風尚的鮮活黨史教材;同時,也是進一步認清歷史虛無主義本質和危害,抵制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一切為國家、為民族、為和平付出寶貴生命的人們,不管時代怎樣變化,我們都要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和奉獻。”在張人亞同志誕辰120周年之際,我們要緬懷他百折不撓和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沿著張人亞等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鋪就的民族復興之路,譜寫出無愧于歷史與時代的新篇章。
作者:伍時毅
工作單位:韶關市曲江區史志辦公室
職務:主任
通訊地址: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史志辦公室
郵政編碼:512100
聯系電話:0751—6669121、13642598608
電子郵箱:673651186@qq.com
|